在养生体系中,食养是最主要的基石,这不仅因为饮食是人体的源泉,更因为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。

在有关食养的论述中,唐朝医学家、养生学家孙思邈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最大,他说五谷为养,五肉为宜,五果为助,五菜为充。精以食气,气养精以荣色;形以食味,味养形以食力,此之胃也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人要养精养神养形养力,就要合理、全面调配饮食,充分利用各种谷物、肉食、果实、蔬菜等以养其生,避免长期食用单一品种,招致营养不良。

饮食有所节制是食养的又一要诀。《黄帝内经》中食饮有节言简意赅。明超长寿老人冷谦所说的饮酒勿大醉,诸疾自不生常夜X足卧,饱食终无益,通俗明了。

《周礼》中指出各类饮食具有寒热温凉的不同特性,并明确规定了四季的五味所宜。《周礼》中还载有食医,可以说是最早的有关以食疗病的论述。

古人把所有食养,、食补、食疗的范畴归结为一个词:食宜,了了二字内涵精要,蕴意深广。

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、庄子从道家归真返朴清净无为的理论出发,主张以养神可以长生。淡然无为,神气自满,以此为不死之药。与之一脉相承的道教养生学也是以为几点印发而成。北宋道士、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的《座右铭》便是很好的例证:常墨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。不怒百神和畅,不恼心地清凉....味绝灵泉自降,气定真息日常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的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也强调了以静养生的意义所在。宁静以养心,也就是说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都能够宁静自如,这样才能养心,心静神自安。静可以制怒,静可以祛热,静可以安神,这就是静能养生的道理。

人是活生生的灵动之体,所以相对来说以动养生更具意义。

吕不韦以一个著名的比喻引出对运动重要性的阐述,《吕氏春秋》中是这样写的:流水不腐,户枢不蝼。行气亦然:行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郁处则头肿,为风;处耳则为锯,为聋;处目则为X为窒;处腹则为胀,为府;处足则为X,为蹶。吕不韦还指出气不宣达与血脉臃塞都是不能长寿的原因,应该作为舞以宣导之

子华子也是主动的,他认为营卫之行,无失厥常,六腑化谷,津液布扬,故能长久而不弊。流水之不腐,以其游故也;户枢之不X,以其运故也。华佗不但是一个多能的外科专家,他对养生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。他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,认为这是祛病延年的重要途径。他对弟子吴普说:人体欲当劳动,但不当使极而。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。譬如户枢,终不朽也。他根据古导引法,创造出五禽戏一曰虎。二曰鹿,三曰熊,四曰猿,五曰鸟。亦以除疾,兼利蹄足,以当导引。华佗坚持作五禽戏,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。吴普仿之,年九十余,耳目聪明,齿牙顽坚


2012年12月25日

养生之法---药疗
养生之法-精、气、神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养生之法-食养

添加时间:

Powered by